《中国科技博览》
今年,笔者似乎和农业节会结了缘,先是3月份,扶老携幼去北京农业嘉年华逛了逛,吃草莓、玩游戏;4月底,到山东寿光领略中国(寿光)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的魅力,看展览、品美食;6月,又赶上江苏盱眙龙虾节,看演出,吮龙虾,游玩的同时大快朵颐,不亦乐乎。欢乐一次次叠加,笔者对农业节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。
随着城乡一体化推进,农业的概念对于越来越多的城市而言,悄然发生着本质上的转变,农业的功能由人类食物生产拓展到生态性、社会性、生活性等多个方面,农业已成为城市产业系统、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。
而农事节庆活动历来是中国农耕文化的节点,比如中秋节,原是丰收的节日,最早来源于古代的祭月,但不是在农历八月十五,而是在秋分。帝王春分祭月是统治者的专利,老百姓选在农历八月半把酒话桑麻是丰收庆贺与祈愿,二者相辅相成日久成俗。每到八月中秋,圆圆的月亮,引起诗人们的遐想,也引起沉浸在丰收喜悦中广大劳动人民对神明眷顾的礼赞,从而丰富了欢庆内容。在唐朝形成了中秋赏月、祭月的热潮,由文人影响到民间。到宋朝,把祭月和赏月二者统一,形成了在八月十五月圆之时以祭祖和团圆为内容的民俗节日,正式定名中秋节,但仍有“仲秋节”、“秋节”、“八月节”、“女儿节”等民间称谓流传至今。还有腊八,也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、祭拜众神、庆祝丰收的节日。
而今农事节庆成为很多城市的品牌和绿色名片,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。“文化搭台、经济唱戏”,农事节庆活动通过群众娱乐、祭拜形式,推介地方的特色农耕文化及风情风貌,以独特的神韵和魅力,将弘扬历史悠久的古生态文明与特色农业发展相融合,利用节庆活动宣传造势,聚集人气,拓展农业功能,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和推销地方特色农产品,把单一的卖产品,发展为卖景观、卖创意,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,促进城乡功能的调整,提高了地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,达到农产品增值、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的效果。
从古代的祷告上苍、丰收庆典到今天的城市名片,有传承,有创新,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回归,是与自然物候和谐相处的回归,同时也是一个飞跃,从生存需要到享受多彩生活的飞跃。
怎样办好农字号节会,这也是一门艺术,需要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特色文化内涵,需要专业化、市场化和新创意。有些地方农业展会搞得不成功,究其原因有几个:一是政府自身定位不清,“越位”办展会,既缺乏有效监管,又干扰了市场,造成市场化程度不高、竞争不规范;二是会展企业自身组织管理运营水平较低,专业化、规模化、创意性都与先进水平相差较大;三是会展业的现代科技含量和高科技手段运用不足,造成影响力持续减弱。此外,办节会投入的硬件设施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后续利用,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。
面对这几个难题,笔者觉得本人参加过的北京农业嘉年华、中国(寿光)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、江苏盱眙龙虾节等节会提供了成功的案例。这些节会凝聚了深厚的文化内涵,实现了专业化、市场化办展,在宣传、展示各环节都显露了创意。从生产、出售农产品,到寓教于乐、群众参与,再到宣传文化、打造品牌,将文化与商品有机结合,有效地提升了农产品和地域的知名度,实现了更高层次文化与商品的营销。
一个展会能否取得成功,很重要的一点,是能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,保持展会的持续吸引力和品牌放大效应。而一个会展的成功与否,不仅仅在于它卖出了多少门票,租出了多少展位,获取了多少经济利益,更在于它的运作对一个城市发展、对社会文明进步的贡献。
期待有趣、有益的农业节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享受和欢乐。